你有沒有過快要到截稿的時間,結果文章還是擠不出來?或是快要繳交研究報告了,結果報告內容還生不出來?如果你有寫作上的困擾,或是你想提升學習的效果,透過一套卡片盒筆記法,它可以為你在寫作、學習、甚至思考上,帶來源源不絕的素材和點子喔。
由於最近想要提升學習方面的效率,因此最近我在看幾本有關於學習法的書籍。今天這集將分享最近讀的一本書,叫做《卡片盒筆記:最高效思考筆記術》,這書本的內容靈感來自1960-1970年代之間的德國社會學家尼可拉斯‧魯曼 (Niklas Luhmann)所創,那麼,這套卡片盒筆記法到底有甚麼吸引人的地方?它跟一般的筆記方法有甚麼不同之處?
這位發明卡片盒筆記法的魯曼先生呢,他一生出版超過七十本書,由於他的產量很驚人,而且內容橫跨不同領域,因此有人好奇詢問他,到底怎麼辦到的,他說,「其實很簡單啊,我只是把平常做的筆記整理成書這樣」。在魯曼過世以後,有許多德國人開始研究他的卡片筆記法,只是因為都是德文,所以一開始只有在德國學術的圈子,到近幾年,對他的卡片盒筆記法的研究才逐漸擴散到英語系國家,還有華文地區。
卡片盒筆記法到底是甚麼呢?
魯曼以前寫筆記也跟我們一樣,他看書的確也都會寫筆記,但他寫了一堆後,發現,當他想要找某本書他曾經寫過的筆記內容,卻很難從筆記大海中找到,另外,這些筆記寫了以後就像沒用一樣,難以被加以利用。後來,他透過一張張像以前我們去圖書館看到的那種索引卡片,每張卡片只能記錄一個知識點,卡片的背後則做參考書目的註記。
由於這個卡片的版面有限,所以必須將這個知識點寫得精簡扼要,而且不可以直接複製貼上你原本看到的資訊,也不可以直接照抄,必須用自己的話來寫這個筆記。也由於卡片空間小小的,所以每個筆記能寫的字數不多,相對要一次寫個上千字來說,每天都可以做好幾個小筆記,這就顯得輕鬆簡單許多。
平常呢,魯曼大多閱讀他感興趣的書籍,然後每天撰寫多張閱讀筆記,久而久之累積大量且豐富的筆記,而這些卡片筆記彼此之間,有關連性的又會彼此串聯,表示在同一個知識主題下,串起相關的卡片筆記們。魯曼的出版書籍這麼多,就是靠著累積大量筆記,再從中發展出主題,彙整成初稿,然後編輯修改內容後,進行出版。
如何使用「卡片盒筆記法」?
首先,就是建立筆記。
他的筆記分成三種,分別為靈感筆記 (Fleeting Notes)、文獻筆記 (Literature Notes)、以及永久筆記 (Permanent Notes)。
所謂的靈感筆記 (Fleeting Notes) 是記下你平時想到的點子或想法,先透過隨身攜帶的小本子,或是便利貼,或是手機錄音紀錄,或透過手機寫下,甚至是暫時寫在line裡的對話等,只要是任何可以讓你捕捉當下靈感與想法的載具,先記錄下來後,回家後或有空的時候,再整理到靈感筆記中。然後便利貼或手機寫下的資訊,或是寫在餐巾紙上的資訊就可以丟棄。
而文獻筆記 (Literature Notes),則是你閱讀的時候所記的筆記。當你越讀到有用的內容時,再來做筆記。一個筆記只記錄一個知識點。摘錄的知識點不要複製貼上作者原本寫的內容,而是要採用費曼學習法,也就是讀懂該知識點後,採用自己理解過後的話,去寫下這份筆記。並且,文獻筆記要記錄下書名、作者、年份、第幾頁、出處,如網址。
至於第三種筆記,也就是永久筆記 (Permanent Notes),就是透過靈感筆記與閱讀筆記整合而成的,平時要常去審視已經記錄的靈感筆記和文獻筆記,看兩者是否有關聯,有關聯的筆記設法把內容結合起來,整理成永久筆記。
第二步,串連這些相關聯的卡片筆記,並且放到卡片盒中。
第三步,從這堆累積豐富的筆記,匯集不同概念後,形成新的概念,並發展成主題。
第四步,將相關主題的筆記攤在桌子上,排列順序,組織成一篇文章初稿。
第五步,進行編輯與修改你的文章即可。
由下而上的工作流程
了解完卡片盒筆記法的運作方式後,你應該會發現,卡片盒筆記法跟我們過去的工作流程不同,它顛覆我們的寫作流程。過去,我們所受的教育是「由上而下」的流程,進行報告或文章的撰寫,也就是先找個題目,再列各章節或大綱後,然後才去找資料整理。
而卡片盒筆記法則是「由下而上」的工作流程,也就是平時就針對我們感興趣的內容去閱讀、學習,記錄好筆記,花時間在我們本來就感興趣,想去研究的領域,去閱讀與學習,平日就時時刻刻著手記錄一百到三百字之間的筆記,去記錄單一的知識點,透過自己的話去理解後記錄下來。
等到這個筆記的資料量夠大的時候,再從這堆筆記,去發展成主題,然後把相關主題的筆記拿出來,那我們只要做的事情就是:組織與排列我們過去所寫的筆記,然後形成一篇初稿文章,要做的就是稍微編輯與還有修改這個稿子。我覺得這就很像玩樂高積木一樣,一張張的卡片筆記,就像一塊塊的積木。我們用一張張卡片筆記,去組織成一篇文章的初稿。而樂高積木的堆疊,最後可以蓋個城堡或房子。
卡片盒筆記法的生活實踐
最後,提到我讀完卡片盒筆記法後的生活實踐,為了可以把這套筆記方法落實到生活中,因此,我survey了一下幾個知識管理系統,像是Obsidian和Heptabase,這兩套軟體都具備卡片盒筆記法的精神與邏輯,評估之後,後來決定採用Heptabase這套軟體,來做為我實踐卡片盒筆記法的工具。原因在於,Heptabase是較目前其他與卡片盒筆記法相關的軟體中,具有可視化的特點,說道雙向連結的功能,他的競爭品牌也都有,但說到可視化的部分,就Heptabase勝出了。
本來這集是分享閱讀《卡片盒筆記:最高效思考筆記術》這本書,但特別提到相關的知識管理工具,主要是因為剛讀完這本書的時候,覺得有些內容還不是了解的很完全,透過Heptabase來實踐卡片盒筆記法後,對書本裡的筆記運用更有感覺,而且覺得做筆記的過程更加有趣,因為筆記都是短巧輕薄,壓力比較沒那麼大,一張就是一個知識點。另外,也因為做筆記要以費曼學習法的精神,用自己的話去寫出對閱讀後內容的理解,因此,還蠻有助於學習的成效。
總結
最後,我們總結一下卡片盒筆記法,這個筆記法是採取由下而上的寫作流程,透過每天去記錄幾張短短的卡片筆記,每張只記錄一個知識點,包含靈感筆記、文獻筆記和永久筆記,並且去檢視筆記之間的關聯性,並且幫他們做連結,隨日子增加,累積豐富的素材後,發展出寫作的主題。我們只要把這個主題下,串聯的這些卡片筆記拿出來,然後排列順序,接著寫成文章的初稿後,再把稿子稍加修改,文章就可以完成了。